有过相亲经历的同学肯定会感受到相亲对象与朋友感觉的不同。一般来说,对相亲认识的朋友大家的抵触心理会比较强,总觉得说不来哪怪怪的。本质上,这种感觉是由于相亲认识与自然结识的过程区别很大。觅桃君带你了解一下人际关系建立的一般过程。
01 一般来说,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卷入和交往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双方通过采用自我暴露的方式来增加相互间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自我暴露水平越高,表明人际关系交往水平越深。
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奥尔特曼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 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等心理活动。
情感探索阶段 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沟通也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人们的话题仍避免触及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基本的方面。
感情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个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的人际关系安全的安全感已经确立,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等许多方面,就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稳定交往阶段 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加广泛深刻,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02 了解了一般情况下朋友关系的建立过程,就不难理解相亲过程与此过程的巨大差异:上来就自我暴露过多,甚至涉及到对方的私密领域。
一般来说,相亲之前通过红娘大家就知道了对方的一些基本情况。在头几次见面的过程中,自然希望针对一些特定的方面有着更深入和细节的了解。但此时双方并没有建立足够的信任,还处在情感探索的第一阶段,就开始讨论一些第三阶段甚至第四阶段的问题,肯定会让对方感到不适。对方一定会想:这个人怎么这么讨厌,为什么总问我这些私密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提问方往往不会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因为在已知对方许多信息的情况下,心理上会自然认为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我们已经处在第三阶段了。” 这种感受有点类似于你每天都看一个主播的直播,会让你觉得好像已经很了解他,于是在见面第一次时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但这个主播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他对你还一无所知。
03 本质上,在相亲过程中对这些内容的讨论并没有错。既然是来相亲,那么大家的目的性就很明确。见面的目的就是了解更为详细的信息,以及是否双方都对对方有意。只是需要很好地平衡聊天话题的隐私度,至于可聊的话题,可以参考:相亲聊天有哪些令人愉悦的话题?
自然结识的朋友,往往是有着共同的背景或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在学校、公司或兴趣班中认识。大家会在一次次的见面过程中不断加深了解,从关系的第一阶段发展到第四阶段。
亲密关系的建立过程也应该符合这个客观规律。所以,觅桃君希望大家很好地认识这个相熟的过程,并且在相亲过程中尽量让它与自然结识的过程贴近,那么这种不适感也就会减轻许多。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沛楠 原标题:相亲不该成为两代人自说自话的“罗生门”
近年来,年轻人的相亲方式新变化,吸引着媒体和公众的目光。新型相亲平台与日俱增,曾经的媒妁之言变成了互联网中的各个细分市场;相亲节目层出不穷,各大电视台和数字平台似乎也找到了吸睛的“收视密码”;在一些大城市中,每到周末便热闹非凡的相亲角,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年轻人对相亲这种传统形式并不买账,甚至还会抵触与抗拒。他们对此有所排斥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过于看重外在条件的相亲文化,使得相亲逐渐演变成对财富、学历和家庭背景等的衡量。这一过程,使很多人都觉得相亲一点都不浪漫,缺乏培养感情的基础。另一方面,相亲过程中,两代人在婚恋观念上的差异也凸显出来。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年轻人为了躲避父母催婚而不敢回家,甚至因这些问题与父母谈崩、使亲子关系降至冰点的状况。
虽然相亲并非新鲜的话题,但当越来越多95后、00后进入相亲市场,传统的相亲文化开始出现变化。通过相亲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也投射出代际间关于亲密关系和家庭观念的差异。
无论是在农业社会的血缘宗族结构,还是工业社会的核心家庭结构中,家庭始终兼具情感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双重角色。不少老一代人常挂在嘴边的“凑合搭伙过日子”的逻辑,暗含着他们的一种潜在认知:家庭的本质,更多是一种经济社会关系的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年轻人对于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追求,希望跟另一半有更多灵魂和情感上的共鸣,而绝不只是“搭伙过日子”。对比各大公园的相亲角和面向年轻人的新型相亲平台,不难发现:父母更热衷于参加的相亲角,是用“学历+收入+资产”等标准,精准量化每一个个体,从而追求利益层面的精准匹配;而新兴相亲平台的参与者,则更愿意展现爱好、个性和生活愿景,希望寻找到“三观一致”的伴侣。
在《中国式相亲》《新相亲大会》等近几年热播的相亲类综艺中,不少都会邀请父母甚至祖辈亲人参与相亲过程。节目中,一些父母不仅“越俎代庖”地替子女选择潜在的相亲对象,还会搬出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论据。当嘉宾在学历、收入和工作类型中存在长辈眼中的“硬伤”时,争论甚至冲突就不可避免。
这类现象就凸显了两代人之间的核心矛盾。与父母相比,年轻人成长在经济富足、社会开放且个体意志得到释放的时代,婚姻和家庭关系已经不再是个体社会化中的必然阶段。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就揭示了年轻一代在家庭观念层面的激烈变革。对于情感和精神层面的诉求,使得他们对于进入亲密关系和婚姻会存在更多理想的期待。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年轻人的父辈大多出生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在经验层面更多会从利益衡量和价值匹配的角度,谋划子女的婚姻和家庭关系。在这一代人看来,家庭作为利益共同体和避风港的地位还是牢不可破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相亲在两代人之间的冲突绝非一道简单的“是非题”。“可计量”的相亲或许能带来生活的保障,但却不保障情感的满足;罗曼蒂克式的相亲呈现了鲜活的个体价值,但在亲密关系走向深入时,仍然不得不面对社会现实的挑战。围绕这个问题产生的冲突和争论,投射的是不同代际、不同群体对于“何以为家”的差异化理解和期待。
这份理解和期待关乎面包,也关乎理想。一边是饱经社会打磨的父母,一边是踌躇满志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如果一味固执己见、缺乏沟通,那么他们在相亲这个问题上,很容易变成自说自话的“罗生门”。但两代人若能尝试跨越自己的时代和经验局限,在移情与共情的视角下理解对方的诉求和想法,也许会让相亲这个过程变成代际沟通的一座桥梁,推动两代人达成“何以为家”的共识。
来源:城市导报 作者:杨朝清 原标题:“985相亲圈”择偶“唯学历”很可能会一叶障目
就读或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院校,学历高、收入高、家庭好、工作稳定……这是大多数“高学历限定”相亲平台的嘉宾画像。常春藤优先、211乃至985成为最低门槛,在“高端限定”的相亲局里,人们更容易收获爱情吗?
不同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意义之网”,也有着不同的择偶标准。体制内相亲群、同户籍相亲群、“985相亲圈”……相亲圈层化、精准化,成为一些年轻人及其父母的一种利益诉求。为了达到目标,人们热衷设定各类门槛来实现“去粗取精”,在精心圈定的圈子里挑选相亲对象,避免“漫天撒网”。
“985相亲圈”追求的是一种门当户对的阶层内婚恋,它表面上是限定相亲对象的学历,实际上却隐伏着精打细算。虽然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但能够考上985院校的确属百里挑一;在就业市场,985院校毕业生更受青睐,更能找到含金量高的好工作,未来可期。而那些毕业于常春藤名校的相亲对象,大都不仅有着光鲜的学历,还有着不错的家境,自然是受欢迎的“香饽饽”。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一些人存在着婚恋焦虑;找一个拥有常春藤、985名校学历出身的知识精英,能够给他们一定的安全感。在文化资本转化为财富资本和社会资本不断加速的今天,不少知识精英过上了有品质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加速了婚恋圈层化,“985相亲圈”只是一个缩影。
然而,用学历筛人固然简单快捷,却难免会“失准”。例如:本硕都毕业于国内顶尖名校,但有可能会是沉湎于玩游戏的“巨婴男”;从海外名校学成归国的“寒门骄子”、众人眼中的“学术新星”幕后却是“家暴男”。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学历高的人,他们看上去是理想的相亲对象,进入婚姻之后却被对方发现在性格、人品、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问题和缺陷,最终导致家庭矛盾冲突不断,婚姻解体。
在婚恋一事上,学历是一个参考因素,却不能让学历“一俊遮百丑”。学历出身好只意味着相亲对象在某一领域取得了成功,并不意味着他一定就是理想的婚恋对象。如果陷入了“唯学历”的窠臼之中,很可能会自食其果。“985相亲圈”打着爱情名义精打细算,可能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婚恋并非简单、冰冷的计算,而是会融入情绪情感、价值观、生活方式、原生家庭等复杂因素。在一个盛行印象管理的时代里,看上去充满吸引力和诱惑力的相亲对象,或许并没有那么美好。“985相亲圈”简单粗暴地用学历标签将相亲对象进行区分,在婚恋中会错过不少机会;更为关键的是,对相亲对象需要多元综合评价,“唯学历”很可能会一叶障目。
有个“A男配B女等级论”很出名:假设男女生都分ABCD四档,按传统观念,A男找B女,B男找C女,最终D男和A女可能会被剩下。实际上果真如此吗?
首先关于ABCD的等级划分的定义就不明确。对于优质的定义,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这里讨论的是在相亲市场上最常见的一些情况,或者说统计学意义上的优质,而非个例。
从男性视角来看,外貌、年龄、性格和学历比较重要。女生的高学历和高收入不仅不加分,对于这些方面高于自己的男生来说,甚至可能是减分项:另一半给了自己无形的鸭梨?
而从女性视角来看,外貌、资产和收入、性格和学历比较重要。老话说得好,“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个人魅力加经济实力才算得上是梦中情人的顶配。
有意思的是,不论男女,在相亲市场上外貌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有看得明白的恋智型选手,但这样通透的同学毕竟是少数。
对女生来说,最大的误区在于:我有的你也应该有。举个例子,北京户口,主要的作用是孩子将来的高考落户。按照现今的政策,夫妻双方一人有户口即可完成这个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有京户,要求另一半也有户口的目的是什么呢?
举个在所谓高端相亲局中的例子,女生年薪百万,要求男生不能比她挣得少。诚然,女生是极其优秀的。但殊不知年薪百万在人群中的比例有多小,这种苛刻的要求自然大大减少了可选择的余地。此外,从男生的视角来看,如果已经年薪百万,大可找一个其他条件更适合自己,而薪酬不那么高的女生。毕竟自己挣得足够多,对另一半的要求可以在综合条件中加以取舍。
再有,家境优渥的女生有房有车,要求另一半也不可少,甚至要求无贷。其一,打听另一方资产的行为觅桃君不是特别提倡,毕竟我们的主要关注点还应该在人的本身。其二,女性的慕强心理可以理解,但作为一名优秀的独立女性,可以重新思考一下这些条件是不是自己择偶的必要条件。既然自己有房有车,基本可保生活无虞,何不追求下另一半对自己的温柔体贴和精神层面的契合?也是另一种互补。
所以双方的互选本身是个博弈的过程。回到文初的问题,考虑到男女认知的差异,男生往往可以向下兼容,而女生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做到这一点,所以在大都市中优秀女生找到匹配的另一半的难度也就陡增。所以,最聪明的女生是在校园或在刚工作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上医治未病”,不要把自己放入尴尬的境地。稍逊一些的女生,如果可以看得通透,抓住主要矛盾,适当取舍也可解决问题。最后还剩下了一批,谓之:“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倒也不错。
觅桃君劝诸君知己知彼,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因为男女认知的差异错过良缘。
“ 考察前37%的人时,谁都不选;然后,只要之后的任何一名比前面所有人选都优秀,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他,不管之后是不是会遇到更好的。”
众所周知,相亲的成功率普遍不高,这一点很反直觉:大家来相亲,目的性是很强的,成功率应该比较高才对。所以,在相亲市场上两人看对眼几率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又如何解决问题?
充分竞争市场,信息透明 相亲市场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信息足够透明。也就是说很少见到两个条件迥异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而在相亲圈之外,比如大学校园里,常常会看到美女配丑男或反之的情况。
两种场景下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是否对称。在相亲圈之外,男女比例不均,交际圈小,恰好认识了一个优秀的另一半都可能引起这种结果。而在相亲市场中,大家的条件都在明面上写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称,自然不愿意“下嫁”。但如果发现对方的条件显著地优于自己,自然愿意全力以赴,但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肯定也不愿意接受一个条件不如自己的人,所以这段关系也就难以建立,总体的成功率自然不高。
眼光挑剔,下一个更好 相亲男女往往都有些阅历,正缘于此,对于对方的各项条件都会有苛刻的要求:身高体重,工作学历,长相性格,家庭背景,兴趣爱好。能满足各项要求的人本来就少之又少,即使存在,是否能出现在相亲圈中也就大大存疑了。
此外,一旦进入了相亲的圈子,就难以摆脱“下一个更好”的魔咒。业界熟知的八分钟约会,这种感觉尤为突出。
女士按照抽取的号码坐在相应的桌子旁;男士按照抽签安排和对应号码的女士开始交谈,每8分钟后,组织者会按铃,女士不动,男士按照号码移动到下一个交谈对象的桌子旁,开始另外8分钟的谈话,当您完成一定次数的谈话后,会有5—10分钟休息时间,参加者可以享用一些茶点,然后继续剩下的8分钟谈话。
对于这种形式,参与者很难对当前交谈的对象产生“就是你了”的感觉,而总会以挑剔的眼光审视对方,然后继续下一个。
幸存者偏差 进入相亲市场的人本身也存在“幸存者偏差”。如果自我要求和对对方的要求不是那么严苛,那么大概率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另一半,而早早地在校园或刚出校门时就解决了问题。所以,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人,在相亲圈出现的几率不大。
所谓“相亲就是一堆最不会搞定异性的人,去搞定最难搞定的人”,如此设定之下,谈何容易!
最优停止理论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否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推荐大家了解一下“最优停止理论”,也叫“37%法则”,或者更通俗地解释,狗熊如何掰棒子才能掰到最好的理论,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它的数学假设与推导:
考察前37%的人时,谁都不选;然后,只要之后的任何一名比前面所有人选都优秀,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他,不管之后是不是会遇到更好的。
具体的操作就是先在相亲市场中观察一段时间,知己知彼,然后基于这些观察,当遇到一个比前面都优质的对象出现,且没有自己完全不能接受的点时,即使没有完全达到预期,也尝试接受他。可能你能找到的最优解就是他,而继续盲目等待可能并无太大意义。
有时选择太多也是一种困扰。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用于相亲的照片,无论多么强调“真实”都不为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镜子中的自己总是美美的,觅桃君非常理解各位帅哥美女的心理,但“照骗”实不可取。所谓十字方针:“素颜无P图,天然去雕饰”。
真实,真实,真实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真实,真实,真实。一年以内的生活照最适合用来做相亲照,没有之一。如果照片与真人相差过大,往往会让对方在见面的瞬间印象分骤减,甚至直接被对方pass。
相亲照的目的是为了展现自己的优势,但滤镜和美颜须谨慎。往大了说,一张过度精修的照片,可能会令对方怀疑你的坦诚与诚意。稍加修饰原始图片就是坠好的。
至于照片内容的选择,可以以旅游、工作或商场里的一些随拍为主,清新自然且不失本色。同时还能展现你多彩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建议用复古风、和服照、古装照、网红照等与生活场景差距较大的照片。
照片的选择也要有些审美的底线,主体要突出,以全身照和半身照结合尤佳。觅桃君就见过人在照片的最左边,占全图不到1/10比例的相亲照。且不说清晰度,任何人看到这样一张失败的照片也不会有很好的印象,甚至会置疑你的动机和审美。
一个简单可行的标准:对方在看过你的几张照片之后,在咖啡馆第一次约见,可以轻松地将你认出。
不要艺术照/证件照/自拍/陈年旧照 所谓“P得妈都不认识”的照片,只能势得其反。这里我们就找一些反例,说明哪些照片不宜作相亲照。一言以蔽之,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照片是为了反映自己真实的外貌。
最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放艺术照或写真照,如今大部分影楼的艺术照风格都P得让人觉得不太真实,比如这种:
证件照也不推荐使用,一是同样存在P图过度的问题,二是绝大多数证件照都是大头照,与你生活中的样子有不小的出入。
自拍照往往会被相机的球面相差所误(meihua),加上嘟嘴卖萌之态,虽然自己沉醉其中,却未必给对方以良好观感。
不要戴墨镜、遮脸、模糊的照片。
谁也不可否认上图是一张非常好的照片,但用在相亲场景不太合适。把正脸遮挡了,安能辨汝真面容?
与别人的合照也不建议使用,要给别人打码不说,都2202年了,你的照片是有多贫乏……
陈年旧照自不必提,35岁和25岁时的照片肯定略有差异,还是要展现自己近期的模样,避免见光死。
注意多样性 同质化的照片不能从各个角度完整地展示你。比如满篇同一风格的古装照,其实并看不出你现实中的模样。
所谓多样性,可以兼顾工作、生活、旅游和运动等等各种不同的侧面。如果有诚意的照片足够多了,可以适当放一两张背影照或有些艺术感的照片作为调剂。
相亲照不求最美,但求真实与完备,建议全身像与近照各取几张,展示出你在不同场景中的多样风采。
最后,我们来一张相亲照片的正例作为结尾,“素颜无P图,天然去雕饰”:
红娘这个职业由来已久,中国自古就称婚姻介绍人为“媒人”,如《孔雀东南飞》:“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唐代元稹作《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相爱,经崔的侍女红娘从中设谋撮合,终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后人据此演为《西厢记》杂剧。
现今,各种线上线下的平台也很多,自然也属于广义的红娘范畴,不过本文研究的主要是亲友性质红娘的自我修养,平台类不在讨论之列。经历过相亲的同学一定也接触过不同风格的红娘,那么什么样的红娘才是靠谱的?作为红娘,需要哪些自我修养?
了解双方,介绍得当 作为红娘,应该对双方情况有充分地了解,不可随意介绍。了解也分为多个方面:基本情况,择偶标准和要求,爱好、三观与性格等。
先说基本情况的了解,包括身高、体重、年龄、学历、籍贯、婚恋状况、生活所在地、家庭成员情况等等。这些信息非常重要,在相亲场景下,大家会非常关注双方条件是否匹配。靠谱的红娘应尽量将这些信息收集完备,并保证内容的真实性。
择偶标准也很重要,直接决定了双方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比如一方要求另一方必须是90后,身高要在180cm以上,必须有房等等。可以给出合理的建议,但不要随意评判双方提出的要求。
其实匹配与否还是挺主观的,许多恋人和夫妻从外人角度看来甚至会觉得比较惊讶,但两人却乐在其中。除去硬性要求的部分,红娘从中间人视角应该尽量使双方门当户对:比如教育背景接近,同为三口之家,年龄相仿等等。
更进一步,了解三观与性格就更困难些,需要红娘对小伙子或姑娘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比如是多年同窗、同事或好友。不过限制过多就会影响红娘介绍的广度,聪明的红娘可以通过一些侧面比如聊天的流畅性、朋友圈或朋友等对小伙子或姑娘有一些认识和判断。
总之,了解双方的情况与诉求,并按照合理的标准进行筛选和匹配,是靠谱红娘自我修养的第一步。
第三方身份,充分交换信息 有些话双方初识不好直接提问,需要由红娘充当信息互换的角色,甚至这是红娘最重要的功能没有之一。它有点类似第三方咨询公司的角色: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
一般而言,在见面之前双方都要对对方的基本信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对方提供的信息不太完整,你可能希望通过红娘了解更详细的信息。不靠谱红娘通常会这么说:“你们先加个微信,想知道啥自己问就好了。”
这是典型不负责任的表现,双方第一次见面,上来就问身高体重学历资产,跟查户口似的,不让对方把你当奇葩看就见鬼了。所以,红娘一定要在初步介绍的阶段让双方充分地交换信息。
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就之前收集的基本情况让双方看一看,看是否有愿意认识的兴趣。若双方均有意,则最好能互换下照片看看是否有眼缘,毕竟颜值即正义,恋爱需要些冲动。
若双方都认可,则进入最重要的环节:分别询问双方是否有其他需要了解的信息?比如女方特别在意男方的收入,而这种问题自然不能当面询问,但红娘此时可以以第三方身份问下男方大概的收入范围并通知女方,避免俩人认识许久,女方心里还存着这么个疙瘩。
所以,红娘以客观第三方身份让双方充分交换信息是必要的自我修养。
热心,耐心与同理心 靠谱红娘还必须有“三心”:热心,耐心与同理心。
能主动做说媒的事,大多数红娘肯定是个热心肠。能成就一番姻缘,善莫大焉。
至于耐心,则是不怕麻烦,善于沟通。介绍对象这事儿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不停地跟双方交换信息,同时需要艺术地处理和过滤信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
同理心则是讲究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双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其中一方对某个方面有些顾虑,红娘就要判断这个问题是不是个原则性问题,以及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顾虑,从而能说服对方打消顾虑。当然,如果是不可调和矛盾,早发现早中止也不是件坏事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为红娘,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修养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很重要,介绍成不成随缘,大家还是好朋友,以后有合适的对象还是愿意撮合双方。
觅桃君就遇到过这样的红娘,介绍了个她认为特别合适的姑娘给小伙子,但小伙子对姑娘的外表略有不满,但碍于面子又不便直说。找个理由拒绝之后,红娘就火了:“我介绍这么好的姑娘给你你还不乐意???”,之后再也没给小伙子张罗过这事儿。
这种例子其实并不少见,作为靠谱的红娘,必须得足够“佛”,介绍成功自然大功一件,不成也是理所当然。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千万别因为要做这件好事反而影响了自己与双方的关系。上面谈到的红娘还有上文提到的两个问题:不要随意评判别人的择偶标准,也要有同理心理解别人的考虑。
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合适的还继续撮合,乃是靠谱红娘极高的自我修养之一。
最后,觅桃君也希望大家都能遇到靠谱的红娘和靠谱的对象~ 如条件允许,自己也可充当这个靠谱的红娘!
上次我们聊到相亲第一次见面有哪些话题是禁区,千万不要踩雷。这次我们就说说那些令人愉悦的话题,高能预警!都是非常实用的聊天话题 :-)
在此之前我们得先想清楚第一次见面的目的,一是看看双方有没有眼缘,二是通过聊天来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和生活习惯等更丰富的信息,三是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观察对方是否对自己有意。据此,我们看看聊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达成目标。
聊近况开场 双方初识,刚坐下大眼瞪小眼确实有些尴尬,可以先聊聊近况来破冰。比如:
今天上班忙吗?一般几点下班? 这个问题非常好接,不至于尴尬冷场,对方回答之后也可就势分享一下自己今天的感受:“项目刚上线,我最近不算太忙,一般6点就下班了。”
如果话题依然没有展开,也可以就当前的环境如餐厅或咖啡厅进一步热场:
这家餐厅的烤鸭是一绝,你之前在这吃过吗? 可以提前做下功课,对这家店的特色有些了解,如果对方有了积极回应,那对话就可以很顺利地进行;反之,你可以根据之前的功课做一些介绍,也可以显出自己热爱生活的一面。
还有一些特别好聊的话题,可以和下文提到的几个话题衔接起来,比如:
你周末/下班后一般做什么? 可能是收拾收拾家里,做做饭,读读书什么的,那就可以就这些话题再展开细聊。也可以通过这个问题了解到他是如何度过空闲时间的,有怎样的习惯,是否专注于提升自己等等。如果氛围到位,也可以为后面的继续邀约做出铺垫。
聊书聊剧聊音乐 读的书,看的剧和听的音乐也很能反映一个人的偏好,而且话题很安全,没有标准答案,重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最近在读什么书吗? 从一个人读的书可以看出他平时关注哪些问题,比如理财类、哲学类及历史类等等,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他是否愿意探索生活的未知。当然也有许多人读的是专业方向的书,业余时间不断提升自己,也是个不错的信号。
《XXX》这个剧挺火的,你看了吗? 聊剧与聊书类似,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点之外,还有些扩展话题。比如不仅可以聊剧,还可以聊聊剧中的演员。谈谈某演员对角色的把握,演技如何等等。如果两人有相同的观点和喜欢的明星,那效果不言而喻。
我很喜欢古典音乐,比如XXX,你平时都听些什么? 音乐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味,但这里的品味无所谓高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能听到一起去,很可能就会戳中某个点,所谓“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也。
聊旅游和美食 旅游和美食是特别值得聊的话题之一,不论是谁都能分享些自己之前的旅游经历和遇到的人和事,如果恰巧你也去过那里,马上就可以发挥一下,拉近双方的距离引起共鸣。
看你朋友圈之前去三亚玩过,感觉怎么样? 我之前也去过欧洲,你在法国都玩了哪些景点? 美食方面可聊得更宽泛,相信现在大多数人都对美食有些追求和研究,同时也可以了解两人的口味是否相似或互补。比如有没有什么忌口,是否喜欢吃辣,喜欢中餐还是西餐等等。
你有什么爱吃的吗? 你爱吃日料吗? 我不吃香菜,别的没什么忌口,你呢? 上面说到的这些话题仅仅是给大家一些参考,实际上,如果俩人都有意思,根本不需要主动思考“我下面要聊什么?”,而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也非常愿意听对方分享的人和事。
此外,相亲不是秀场,要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多听对方分享,并适时地进行肯定和附和。在聊这些话题时,也能很好地了解对方的性格、兴趣和生活态度。
当然,觅桃君提供的这些话题只是让大家作为参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与对方相处或聊天的过程本身应该是轻松舒适的,如果聊天的过程中感到很累,总要主动找话题,或总是话不投机,那不好意思,咱还是早撤为妙吧~
很多人初次相亲不知道要和对方聊些什么,于是就会想当然地聊一些不太合适的话题,引起对方的不适和反感。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避免大家踩雷。
不要查户口 初识对方,自然会对相亲对象的背景很好奇,但切忌将友好沟通变成面试问答。
“你身高/体重是多少呀?” “你的下巴挺尖的,是整过吗?” “父母有退休金吗?” … 如果实在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要么在双方足够熟悉之后再问,要么提前通过红娘来互换信息,都是更为得体的做法。
不要谈论有争议的话题 聊天中不要涉及有争议的话题,比如“西红柿炒鸡蛋是甜的还是咸的”,“你信中医吗?”等在网上引起骂战的话题。
第一,这些问题其实与相亲的主题关系并不是很密切,多聊无益。第二,如果双方观点冲突很激烈,很可能不欢而散。即使没有当面硬刚,心中也可能默默地将你pass掉。毕竟大家刚认识不久,对对方缺点的容忍度有限。
不要聊私密话题 双方还没有建立足够信任时,不要谈论私密话题,比如对方的前任或情史,与性有关的话题,或讲一些荤段子,都会让对方的好感度直线下降,甚至选择不再联系。如果遇到比较刚的同学,有可能愤然离席。
有意无意地打探对方的收入或资产也不合适。现今许多公司都有薪酬保密制度,向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人透露自己的收入,心中肯定会产生被侵犯隐私的反感。问和资产相关的问题也是类似,会让对方怀疑你的动机,到底是人更重要还是资产更重要,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这里说了好多不能聊的话题,那么什么话题是安全又合适的呢?且听下回分解。
“ 我见相亲对象多奇葩,料对方见我应如是。”
似乎全世界的奇葩都出现在相亲对象中。知乎有个热门问题“你相亲对象有多奇葩?”,里面充斥着众人的无奈与吐槽。但相亲故事多以奇葩为主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厌乌及屋 首先,相亲过程本身就不那么愉悦。大多数人去相亲多是迫于各种压力完成任务,在这样的心态下,先入为主,很难对相亲对象有良好的预期。更有甚者,可能来相亲只是想有个交待,厌乌及屋,难免将负面情绪归咎到对方。这样,也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比如父辈给你介绍的对象,颜值可能没那么重要,只要差不多就行。但你可能是个外貌党,在见光死的情况下,对方的一个小错误就可能被放大成遇到了奇葩。
奇葩令你印象深刻 在当下这样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奇葩是个有趣的谈资。很少听到某人分享自己的相亲经历说“我今天遇到了一个特别优秀的人”。相反,在我们过往看到当事人讲述的相亲故事中,他们遇到的那些玲琅满目的“奇葩对象”几乎能颠覆你对人类底线的认知。
实际上,如果你真的参与过相亲活动,会发现并不像会议中的那么可怕。大家都是正常人,只不过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下可能有些不恰当的言行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而成为了对方口中的“奇葩”。反倒是自己的亮点常常不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所谓“对人万般好,不抵一次过”。
此外,像知乎上的许多奇葩故事,可能都是“讲出你刚编的故事”:
一男生,家人给他介绍一对象;加了微信后,小伙子也热情天天微信上各种撩,撩了两礼拜提出见面,对方表示拒绝,小伙不解,问为什么?对方说,我是女生的妈妈……
上面的故事,看着都离谱,真实度大家都懂。所以不要被网上铺天盖地的故事影响了判断,绝大多数现实相亲的场景不会如此drama。因为看到这些故事而排斥相亲更是大可不必。
如何避免遇到奇葩? 先得从自身找原因,“我看相亲对象多奇葩,料对方见我应如是。” 在嫌弃对方不修边幅、处事不当之前,先考虑下自己在这些方面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见面之前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避免对方因认为自己不重视此次会面而产生负面情绪。
其次,要通过靠谱的渠道认识适合自己的人。常见的渠道有许多:亲戚、同学、朋友以及各种线上线下的平台。但一个靠谱的朋友或平台,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靠谱渠道往往会在介绍你们认识前过滤掉不合适的候选,如此一来,遇到奇葩的概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最后,觅桃君想说,大家还是要正视相亲这种形式,毕竟是一种高效结识潜在另一半的机会,它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糟糕,抱着开放和宽容的心态,方可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