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前37%的人时,谁都不选;然后,只要之后的任何一名比前面所有人选都优秀,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他,不管之后是不是会遇到更好的。

众所周知,相亲的成功率普遍不高,这一点很反直觉:大家来相亲,目的性是很强的,成功率应该比较高才对。所以,在相亲市场上两人看对眼几率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又如何解决问题?

充分竞争市场,信息透明

相亲市场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信息足够透明。也就是说很少见到两个条件迥异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而在相亲圈之外,比如大学校园里,常常会看到美女配丑男或反之的情况。

两种场景下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是否对称。在相亲圈之外,男女比例不均,交际圈小,恰好认识了一个优秀的另一半都可能引起这种结果。而在相亲市场中,大家的条件都在明面上写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称,自然不愿意“下嫁”。但如果发现对方的条件显著地优于自己,自然愿意全力以赴,但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肯定也不愿意接受一个条件不如自己的人,所以这段关系也就难以建立,总体的成功率自然不高。

眼光挑剔,下一个更好

相亲男女往往都有些阅历,正缘于此,对于对方的各项条件都会有苛刻的要求:身高体重,工作学历,长相性格,家庭背景,兴趣爱好。能满足各项要求的人本来就少之又少,即使存在,是否能出现在相亲圈中也就大大存疑了。

此外,一旦进入了相亲的圈子,就难以摆脱“下一个更好”的魔咒。业界熟知的八分钟约会,这种感觉尤为突出。

女士按照抽取的号码坐在相应的桌子旁;男士按照抽签安排和对应号码的女士开始交谈,每8分钟后,组织者会按铃,女士不动,男士按照号码移动到下一个交谈对象的桌子旁,开始另外8分钟的谈话,当您完成一定次数的谈话后,会有5—10分钟休息时间,参加者可以享用一些茶点,然后继续剩下的8分钟谈话。

对于这种形式,参与者很难对当前交谈的对象产生“就是你了”的感觉,而总会以挑剔的眼光审视对方,然后继续下一个。

幸存者偏差

进入相亲市场的人本身也存在“幸存者偏差”。如果自我要求和对对方的要求不是那么严苛,那么大概率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另一半,而早早地在校园或刚出校门时就解决了问题。所以,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人,在相亲圈出现的几率不大。

所谓“相亲就是一堆最不会搞定异性的人,去搞定最难搞定的人”,如此设定之下,谈何容易!

最优停止理论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否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推荐大家了解一下“最优停止理论”,也叫“37%法则”,或者更通俗地解释,狗熊如何掰棒子才能掰到最好的理论,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它的数学假设与推导:

考察前37%的人时,谁都不选;然后,只要之后的任何一名比前面所有人选都优秀,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他,不管之后是不是会遇到更好的。

具体的操作就是先在相亲市场中观察一段时间,知己知彼,然后基于这些观察,当遇到一个比前面都优质的对象出现,且没有自己完全不能接受的点时,即使没有完全达到预期,也尝试接受他。可能你能找到的最优解就是他,而继续盲目等待可能并无太大意义。

有时选择太多也是一种困扰。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